游客发表
在乡村服装产业发展中,河南也探索出中心工厂+卫星工厂+协作点等有效模式,不仅能带动当地群众就地就近就业,还可以吸纳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就业创业,实现挣钱顾家两不误。
政府实施绿色种养循环农业项目,不仅解决了养殖户畜禽粪污对环境污染的问题,也改善了种植户长期施用化肥对土地的影响,一举两得,真是为老百姓办了件大好事。据介绍,2023年以来,河南省共在24个县实施了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项目,以推进粪肥就地就近还田利用为重点,以培育粪肥还田服务组织为抓手,扶持一批粪肥还田利用专业化服务主体,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养殖场户、服务组织和种植主体紧密衔接的绿色循环农业发展模式。
各项目县严把粪肥还田质量,建立粪肥还田追溯系统,坚持有机无机配合施用原则,因地制宜推广固体粪肥+N液体粪肥+N等粪肥还田技术模式,全年粪肥还田累计262万亩,建立效果监测点514个,切实促进了耕地质量提升,真正实现了种养结合良性循环。立足保障粮食安全,精心打造了河南省数字墒情监测平台,建立覆盖全省粮食生产核心区的墒情监测体系,适时发布主要农作物测墒灌溉指导意见,为防灾减灾和生产决策提供技术支持,推动适水适墒科学灌溉。徐方子说,使用墒情监测与节水灌溉以后,种植大户们体会到了浇地不用锨、施肥在地边,生产有提醒、资源更节俭的便捷。在夏邑县骆集乡刘庄村,种植大户刘自明看着田间撒过优质粪肥后长势良好的小麦赞不绝口。在提升耕地质量上求突破,确保了粮食稳定产出。
通过手机APP、短信、微信公众号等,加快推荐施肥方法传播应用,指导配方肥科学合理施用,提高技术到位率,提升科学施肥水平。与此同时,河南省深入推进节水增粮行动,重点选择水肥一体化发展起步较晚的粮食生产区,建立6个高标准节水增粮示范区,依据不同作物因地制宜选定水肥一体化技术模式加以示范推广,通过以点带面,在其他区域逐步扩大应用范围。参与长江中游地区文明化进程研究海岱地区夏商西周考古研究等其他考古中国重大项目。
同时已启动下一年度招才引智计划,拟招聘紧缺实用型人才70名,其中60名硕士研究生、10名博士研究生。2022年8月19日,省委常委会第33次会议审议通过《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重塑性改革方案》及相关文件,明确了采用省部共建、省校联建、全省一体、国际合作方式,打造全国一流、具有世界影响力的考古科研机构,充分发挥行业带动和示范作用,增强国际学术对话和竞争能力。几年来,考古队先后在肯尼亚裂谷省巴林戈郡吉门基石遗址和博高利亚湖遗址进行了考古调查与发掘,调查发现旧石器点45处。本版图片均由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提供2023年蒙古国考古出土三足盘。
由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主持或参与发掘的一些重要遗址已经或正在建设成为国家级考古遗址公园,为河南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的塑造、文旅文创融合战略的实施提供了重要支撑。1953年春至1979年秋,受河南省文化局委托,河南省文物工作队先后举办四期针对全省各地文物工作者的文物干部训练班,共计培训学员200多人,为发展初期的河南考古事业奠定了人才基础。
展望未来打造世界一流考古机构12月12日至13日,由河南省文物局、周口市委宣传部、河南省文物考古学会主办的夏时期的周口近年考古发现交流咨询会在周口市淮阳区召开。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2017年派出科研人员赴肯尼亚开展旧石器时代考古发掘与研究项目,这是中国第一支境外现代人类起源考古队。十四五期间,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规划建设一院五中心的科研基础设施,豫东中心一期工程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二期工程即将完工。几年来,双方学者先后以中文、蒙文和英文出版著作3部、发表论文8篇,并在媒体平台积极开展公众宣传工作,在中蒙双方的学术界和社会公众中都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咨询会介绍了周口夏文化考古取得的成果,也展示了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豫东考古研究中心成立后取得的成绩。招才引智培育考古旗舰劲旅12月13日,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召开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系列主题第20场新闻发布会,发布会上,河南省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任伟介绍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重塑性改革获得实质性突破,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支持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重塑性改革的若干政策措施》,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编制由110余人增长至500人,今年已基本完成首批招才引智工作,引进硕士、博士61名。豫北中心建设已经于2022年8月23日开工。□张一丹 程嫄倩 郭丹丹12月20日至21日,2023年度河南考古工作成果交流会在洛阳举行,53个汇报项目中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承担了一半以上,展现了作为河南考古引领者的实力与担当。
2023年度发掘的M20为一座小型匈奴贵族墓葬,出土有金器、银器、青铜器、铁器、陶器、水晶等器物多件。目前,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以重塑性改革为契机,超前谋划,加大人才引育力度,抓紧一院五中心建设工作,全力打造人才荟萃、成果丰硕、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考古研究机构,带动河南文物考古事业高质量发展,为文旅融合事业发展作出新贡献。
千秋基业,人才为本。2022年10月31日,支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重塑性改革的配套政策措施由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在构建新型科研体系、引育高层次人才、建立持续稳定的经费支持机制、赋予科研经费自主使用权和强化配套要素保障等五个方面提出具体政策措施。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不断探索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以开放务实、开拓创新、开阔格局为遵循,推荐并大力支持青年人才到国内外著名高校深造,涌现出以安金槐先生为代表的著名考古学家和一批在国际、国内学术界具有影响力的中青年学者及学术带头人。河南是文物大省、考古大省,历年来配合基本建设的考古任务十分繁重。实力铸就典范,载誉破浪前行。改革开放尤其是新时代以来,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积极服务时代大局中勇担重任,在重大课题中主动作为,在对外合作中开拓进取,有力推动了学术进步,保障了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了文明交流互鉴。先后有10个项目获评国家文物局田野考古质量奖,数量在全国考古院所中名列前茅。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考古发掘和研究水平一直居于全国前列。
参加汇报的多是近年来引进的硕士、博士,底蕴深厚的文物考古研究院一派生机勃勃。近年来,在夏文化研究中心的不懈努力下,夏文化研究不断取得新进展。
作为河南考古事业的引领者和主力军、中国考古事业蓬勃发展的重要建设者和前列方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先后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匈牙利、日本、韩国、蒙古国、肯尼亚等国著名高校、考古科研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研究关系,成功实施了一批科研项目,形成了一定的国际影响力。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参与夏商周断代工程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国家指南针计划等多项国家级文化科技战略课题项目,进行了大量文物调查和田野发掘工作。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考古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持续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充分发挥河南作为文物考古大省、中原文明探源工程主阵地的优势,河南省委、省政府决定对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进行重塑性改革,创建一流体制机制,实施一流重大课题,打造一流科研团队,产出一流学术成果,建成中国考古旗舰劲旅、世界一流考古机构。尤其是近年来,人才队伍素质和科研水平始终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当仁不让地成为中国考古旗舰劲旅。
2004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全国省级考古研究机构中率先成立科技考古研究室,引进了一批科技人才。2007年,河南省文物科技保护中心成立。中蒙双方学者在后杭爱省高勒毛都2号墓地开展了为期3年的田野考古发掘工作和2年的联合研究工作。豫南中心也将于近期建成并投入使用。
将以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为目标,努力在持续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深化中国文明历史研究、推进文化自信自强中作出新的河南贡献。交流互鉴彰显中国考古风采12月13日,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召开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系列主题第20场新闻发布会,介绍了我省在推动考古工作国际合作,提升中国考古学的国际影响力方面的工作,重点介绍了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牵头实施的境外考古项目。
先后承担了3项中国大运河申遗项目子课题、29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上述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之后,将为实现跨越式发展奠定坚实的科研条件基础。
其中,包括盘口壶和三足盘在内的汉式青铜器均为小型贵族墓葬首次发现。改革开放45年来,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服务经济建设中心工作,配合治淮水利工程、黄河小浪底水库工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等国家大型水利工程以及铁路、高速公路、城市扩建等建设工程,完成了繁重的抢救性考古发掘工作任务,取得了一系列重要发现。
初步建成了全国唯一的动物考古标本数据库科研平台第四,坚持自我革命,做全面从严治党的推进者。习近平代表党中央向使节们和外交战线的全体同志致以亲切慰问。几年来,同志们持节异域,为国出征,舍小家为大家,在世界各地拼搏奋斗,大家辛苦了。
要加强战略策略运筹,用好统一战线这个法宝。要善于广交深交朋友,争取人心的工作既要做到庙堂,也要深入民间。
第二,强化担当作为,做奋勇开拓的创业者。大家肩负使命奔赴世界各地,不管走到哪里都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都要守住心中的节杖。
原标题:习近平接见2023年度驻外使节工作会议与会使节并发表重要讲话蔡奇参加接见新华社北京12月29日电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29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接见参加2023年度驻外使节工作会议的全体使节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指出,刚刚召开的中央外事工作会议分析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国际形势和外部环境,明确了对外工作目标方向、指导原则、战略部署、基本任务。
相关内容
随机阅读
热门排行
友情链接
友情链接